展览标题富含深意,其中“碑”字三度出现,引发了人们对永恒艺术追求的沉思。雷子人凭借其独到视角,运用“考现学”这一理论,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既跨越艺术边界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展览。
展览定调
展览的主题别具一格,巧妙地将“碑”字叠加,营造出一种恒久的氛围。事实上,“美碑”这一名称源于雷子人实地考察的“渼陂”区域,尽管与“善碑”、“真碑”发音相同,但字形却各有千秋,三者共同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。这种新颖的命名手法,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展厅,探寻其内涵的深刻意义。
考现学溯源
1931年,今和次郎与吉田谦吉在《考现学采集》一书中引入了“考现学”这一术语,该理论着重探讨对现代风俗和世态的研究视角、手段及整个研究过程。鉴于该理论以现实事物为观察焦点,今和次郎据此为其命名。此理论为雷子人的创作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。
雷子人身份
雷子人常被赋予“水墨艺术家”的称谓,但实质上,他更像是一位“田野编外人员”。2005年,在中央美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他偶然发现了位于江西的故乡渼陂古村,自此,他对那里的人文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并因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。
展厅作品
踏入展厅,首先映入观者视野的是《梁公仁埲先生写真》与《胡佩珍老夫人容像》两幅作品。雷子人运用“祖容画”这一艺术手法,生动描绘了这两位老人的形象。值得一提的是,梁仁埲老先生已年届92岁,其户口信息中存在登记错误,画作中也真实呈现了这一细节。画作四周环绕着众多题跋,这些文字均为相识者所留,共同构成了个人历史的珍贵记录。
渼陂记录
雷子人在渼陂留下了多种多样的记载,这些记录涉及绘画、调查和写作等多个方面。《王江铁柱》这部作品通过一幅长卷展现了铁匠的生活,其文字与画面的融合甚至超越了绘画艺术的范畴。这一作品不仅凸显了渼陂古镇项目的图像学意义,而且还成为了反映中国基层社会人类学变迁的关键文献。
展览启示
雷子人的“碑林”作品,其核心在于探讨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。他不断穿梭于体制内外,对于“艺术乡建”这一现象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。在村民形象被艺术化处理后,仿佛成为栩栩如生的纪念碑,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实现了文化的复兴,同时也向世人发出警醒,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,必须继续传承文化。
发表评论